【社会实践】青春绘就助残振兴新画卷 ——湖北美术学院“艺心科普”团队恩施行纪实

时间:2025年07月14日 11:31  作者:盛子颖 胡冰心  点击数:

七月恩施,群山叠翠。湖北美术学院创新学院“艺心科普”社会实践团队的十余名师生,带着艺术设计的专业热忱和服务基层的青春激情,深入恩施州开展为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走进残联机构、非遗工坊、特殊学校和田间地头,融合艺术与科技,以设计专业特长服务地方发展,在武陵山区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设计下乡:让艺术之光照亮特殊群体

6月30日,团队首站来到恩施州残疾人联合会。“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创新,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新思路。”在座谈会上,学生团队队长习雨轩介绍了团队构思的“IP升级计划”。同学们现场展示了为残疾人企业设计的品牌视觉方案,获得州残联副理事长谭何华的高度认可。当天,校地双方签订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后续深度合作搭建平台。

共建协议签署现场合影

在恩施爱启爱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团队成员们俯下身来,与孩子们一起完成“心灵涂鸦”。“你看,这是小兔子,这是彩虹……”孤独症儿童小桦看着团队成员指导完成的画作,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此次实践基础上,团队正着手开发“数智美育”教学课程包,将数智技术与传统美育相结合,为孤独症儿童打造沉浸式艺术疗愈课程。

非遗新篇: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7月1日的西兰卡普基地里,织机声声入耳。团队成员们认真记录着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谭艳宾的每一个织造动作。这种是‘阳雀花’,这是‘白虎纹’…我们将传统纹样用于文创设计。”谭老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对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运用有了更深理解。调研结束后,团队立即着手构思西兰卡普文化的推广方案,计划搭建云上非遗数字展馆,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师生与非遗手工艺人深入交流学习


师生体验西兰卡普非遗技艺


7月3日。在利川市,木雕大师牟利忠的故事让队员们动容。尽管身有残疾,他仍坚持创作,并培养了50余名学徒。“坚持创新,坚持创作。”牟大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非遗传承的真谛。在湖北利川飞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负责人,团队与非遗草编技艺推广者“草编巧姐”潘晓辉对话,她带动2000余名返乡人员、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团队成员们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文化魅力,更对“残健融合、技艺助残”这一社会议题有了更加立体地理解。艺术与劳动、乡土与现代,在牟利忠和潘晓辉身上交汇,迸发出令人动容的生命光彩。

团队与木雕大师牟利忠合影


“巧姐”潘晓辉为团队介绍产业情况


美育润心:共绘民族团结长卷

7月3日上午,利川特殊教育学校里传出阵阵童声。团队在这里开展推普+美育特色课程,围绕“乡村振兴下的新生活”主题,融入湖北与恩施特色风景和地标建筑,通过诗歌朗诵、绘画创作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提升综合能力。

孩子们与团队成员共绘

操场中央,一幅8米长的画卷徐徐展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各族儿童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共同描绘心中的美丽家园。画卷上,民族服饰、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

八米长卷图景

文旅赋能:绘就土家山寨新图景

7月4—5日,团队转战宣恩,与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实践团队开展联合调研。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当地民宿未能体现民族特色,特色农产品包装过于简单。“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元素融入民宿设计,打造差异化体验。”短短几天,团队就完成了3套民宿设计方案和2类特产包装设计。

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实践团队联合调研

“这个蜂蜜包装太漂亮了!”团队以土家族图腾为灵感,采用环保材质,既突出了产品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腊肉包装则创新性地使用了可降解材料,既环保又实用。

青春答卷: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作为新时代艺术学子,我们要用数字化手段传承文化,用创新设计服务社会。”返程途中,团队成员在总结会上感慨道。一周多的时间里,团队累计走访3地,完成设计方案10余套,开展公益活动5场,直接服务群众300余人次。

创新学院党委书记胡丽莎表示:同学们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非遗保护、助残事业,既贡献了青春力量,也收获了成长历练。学院将持续推进实践育人活动,把艺术设计画在祖国大地上

如今,团队与康复中心就数智课程开发、线上师资培训达成合作意向,与非遗工坊、农特产企业创新设计合作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这支青春队伍正以艺术之笔描绘振兴新图景,用创新思维架设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正在武陵山区绘就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残健融合事业发展的新画卷。